基本信息 | |
【中文】 头孢噻利 |
|
【英文名称】 (6r,7r)-7-[[(2z)-2-(2-amino-1,3-thiazol-4-yl)-2-methoxyiminoacetyl]amino]-3-[[2-(2-hydroxyethyl)-3-iminopyrazol-1-yl]methyl]-8-oxo-5-thia-1-azabicyclo[4.2.0]oct-2-ene-2-carboxylic acid cefoselis (6R,7R)-7-[[(2Z)-2-(2-Amino-1,3-thiazol-4-yl)-2-methoxyiminoacetyl]amino]-3-[[2-(2-hydroxyethyl)-3-iminopyrazol-1-yl]methyl]-8-oxo-5-thia-1-azabicyclo[4.2.0]oct-2-ene-2-carboxylic acid |
|
【CAS】 122841-10-5 |
|
【中文名称】 (6R,7R)-7-[[(2Z)-2-(2-氨基-1,3-噻唑-4-基)-2-甲氧基亚氨乙酰]氨基]-3-[[2-(2-羟乙基)-3-亚氨基吡唑-1-基]甲基]-8-氧代-5-硫-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 头孢噻利 头孢赛利 |
|
【分子式】 C19H22N8O6S2 |
|
【分子量】 522.558 |
|
【MOL 文件】 122841-10-5.mol |
常见问题列表 | |
【概述】头孢噻利(cefoselis,FK037)为第四代头孢菌素,与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相比,抗菌谱更广,对产AmpC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作用增强。本品较易穿透细菌的细胞外膜,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的细胞外膜,比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穿透性更强,因此有的药物进入细菌体内。本品对于染色体介导的可诱导性AmpCβ内酰胺酶的亲和力较弱,不易被这些酶水解,所以对产生该类酶的革兰阴性菌有效。产品于1998年在日本上市,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血流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泌尿生殖道感染等各类中重度感染,临床和细菌学疗效以及安全性良好。 | |
【作用机理】头孢噻利能抑制细胞壁合成过程中黏肽链的交叉连接,使细菌不能形成完整的细胞壁;而且其分子中含有特殊的两性离子结构,使其能够很好地透过细菌的外层细胞膜,在细菌细胞内迅速达到高的药物浓度,诱导敏感细菌形成丝状体,使细菌最终溶解而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