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
【中文】 溴化钠 |
|
【英文名称】 BROMIDE BROMIDE ION CHROMATOGRAPHY STANDARD BROMIDE STANDARD BROMIDE STANDARD SOLUTION SODIUM BROMIDE SODIUM BROMIDE 40 SODIUM BROMIDE 45 Bromide salt of sodium bromidesaltofsodium bromnatrium bromuredesodium Hydrobromic acid sodium salt NaBr Sedoneural Sodium bromide (NaBr) sodiumbromide(nabr) sodiumbromide[na3br3] trisodiumtribromide SODIUM BROMIDE TECHNICAL GRADE SODIUM BROMID |
|
【CAS】 7647-15-6 |
|
【中文名称】 溴化钠 钠臭 钠溴 溴化钠, ULTRA DRY, 99.999% (METALS BASIS) 溴化钠, 99.99% (METALS BASIS) 溴化钠, PURATRONIC|R, 99.9955% (METALS BASIS) 溴化钠, ACS, 99.0% MIN |
|
【EINECS 编号】 231-830-3 |
|
【分子式】 BrNa |
|
【MDL 编号】 MFCD00003475 |
|
【分子量】 102.89 |
|
【MOL 文件】 7647-15-6.mol |
|
【所属类别】 无机化工产品: 无机盐: Cc溴化合物 |
物理化学性质 | |
【外观性状】无色立方晶系晶体或白色颗粒状粉末。无臭,味咸而微苦。 易溶于水(100℃时溶解度为121g/100ml水)。微溶于醇。 | |
【溶解性】易溶于水(100℃时溶解度为121g/100ml水)。微溶于醇。 | |
【熔点 】755 °C(lit.) | |
【沸点 】1390 °C | |
【密度 】3,203 g/cm3 | |
【蒸气压】1 mm Hg ( 806 °C) | |
【折射率 】1.6412 | |
【闪点 】1390°C | |
【溶解度 】H2O: 1 M at 20 °C, clear, colorless | |
【水溶解性 】905 g/L (20 ºC) | |
【敏感性 】Hygroscopic | |
【Merck 】14,8594 |
应用领域 | |
【用途一】用作分析试剂,也用于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制药工业 | |
【用途二】用作配制胶片感光液的原料、医药上的镇静剂、印染工业溴化剂,也用于合成香料及其他化学品 | |
【用途三】感光工业用于配制胶片感光液。医药上用于生产利尿剂和镇静剂。香料工业中用于生产合成香料。印染工业中用作溴化剂。此外,还用于有机合成等方面。 | |
【用途四】用于感光工业,香料、医药及印染工业等。 | |
【用途五】分析试剂,点滴分析定镉,制造溴化物。用于制感光胶片。医药上用作利尿剂和镇静剂,有加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的作用。在合成香料、医药和染料等工业中,用作溴化剂。通常也用作化学试剂。 | |
【参考质量标准】中国药典(1995年版) ▼ ▲ 指标名称 指标 溴化钠(NaBr)/%≥ 99.0 砷盐/%≤ 0.0004 重金属/%≤ 0.001 干燥失量(105℃)/%≤ 5.0 氯化物/%≤ 0.60 硫酸盐/%≤ 0.020 碱度 符合试验 钙盐与镁盐 符合试验 碘化物 符合试验 钡盐 符合试验 溴酸盐 符合试验 |
安全数据 | |
【危险类别码 】R36/37/38 | |
【安全说明 】S24/25-S25 | |
【WGK Germany 】1 | |
【RTECS 】VZ3150000 | |
【F 】3 | |
【海关编码】28275100 |
制备方法 | |
【方法一】尿素还原法将纯碱(碳酸钠)、尿素用热水溶解,并送入反应器中,缓慢加入溴素进行反应,生成溴化钠。然后再加入活性炭脱色,经过滤、蒸发结晶、离心分离、干燥,制得溴化钠成品。其3Br2+3Na2CO3+NH2CONH2→6NaBr+4CO2↑+N2↑+2H2O中和法将约40%的氢溴酸加入反应器中,在搅拌下缓慢加入40%烧碱溶液进行中和,至Ph7.5~8时生成溴化钠,经离心分离、蒸发、结晶再离心分离,制得溴化钠成品。其HBr+NaOH→NaBr+H2O |
上下游产品信息 | |
【上游原料】氢氧化钠-->碳酸钠-->Government regulation-->尿素-->氢溴酸-->溴化锂 | |
【下游产品】苯乙醇-->(S)-7,7'-双[二(3,5-二甲基苯基羟亚磷基))-1,1'-螺二氢茚-->(R)-7,7'-二联苯羟亚膦-1,1'-螺旋菌-->(S)-1,1-螺二氢茚-7,7-二酚-->(11AR)-(+)-10,11,12,13-四氢茚并[7,1-DE:1',7'-FG][1,3,2]二氧磷-5-双[-1-苯乙基]胺-->苯基-[R-1,1-螺二氢茚-7,7-二基]-亚磷酸酯-->2-氨基-4-氯-吡啶-->2-[3-(2H-苯并三唑-2-基)-4-羟基苯基]乙基 2-甲基丙烯酸酯-->对溴甲苯-->N-二甲基-1,1-螺旋茚丹-7,7-二基磷铵-->3-羧基-4-氯苯硼酸-->消旋螺环二酚(RAC-1)-->对三氟甲基苯胺-->3-吖丁啶羧酸-->4-氯-2-氟苯硼酸-->2-氨基-4-羟基吡啶-->3-甲基戊二酸-->5-溴-8-甲氧基-2-甲基喹啉-->氧化苯乙烯-->二十三烷酸-->4-氯吡啶-2-甲酰胺-->1-(2-四氢呋喃甲酰基)哌嗪氢溴酸盐-->2-溴-5-甲基苯甲酸-->14-甲基十五烷酸-->褐煤酸-->2-溴-6-甲基苯甲酸-->6-乙酰氧基托品酮-->木焦油酸-->1,3-环己二烯-->N,N,N',N'-四甲基对苯二胺二盐酸盐-->1-丙基哌嗪二氢溴酸-->2-溴甲基-5-硝基呋喃-->4-氨基苯丁醚-->2-溴-5-硝基噻唑-->2-(2-溴乙基)-1,3-二恶烷-->丙磺舒-->盐酸达克罗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