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
【中文】 阿莫罗芬 |
|
【英文名称】 (+/-)-cis-2,6-dimethyl-4-[2-methyl-3-(p-tert-pentylphenyl)propyl]morpholine SYLIMARIN 4-(3-(4-(1,1-Dimethylpropyl)phenyl)-2-methylpropyl)-2,6-dimethylmorpholine Morpholine, 4-3-4-(1,1-dimethylpropyl)phenyl-2-methylpropyl-2,6-dimethyl-, (2R,6S)-rel- Loceryl Morpholine, 4-[3-[4-(1,1-dimethylpropyl)phenyl]-2-methylpropyl]-2,6-dimethyl-, cis- Ro 14-4767 Ro 14-4767/000 Morpholine, 4-[3-[4-(1,1-dimethylpropyl)phenyl]-2-methylpropyl]-2,6-dimethyl- amorolfin (+/-)-cis-2,6-Dimethyl-4-[2-methyl-3-(p-tert-pentylphenyl)propyl]morpholine cis-4-[3-3[4-(1,1-Dimethylpropyl)phenyl]-2-methypropyl]-2,6-dimethylmor-pholine Ro-l4-4767/000 Morpholine, 4-[3-[4-(1,1-dimethylpropyl)phenyl]-2-methylpropyl]-2,6-dimethyl-, (2R,6S)- 4-[3-[p-(1,1-Dimethylpropyl)phenyl]-2-methylpropyl]-2α,6α-dimethylmorpholine 4-[3-[p-(1,1-Dimethylpropyl)phenyl]-2-methylpropyl]-2β,6β-dimethylmorpholine |
|
【CAS】 78613-35-1 |
|
【中文名称】 4-{3-[对-(1,1-二甲丙基苯)]-2-甲基丙基}-2,6-顺-二甲吗啉 阿莫洛芬 (±)顺-2,6-二甲基-4[2-甲基-3-(对叔基苯基)丙基]吗啉 顺式-4-[3-[4-(1,1-二甲基丙基)-2-甲基丙基]]-2,6一二甲基吗啉 |
|
【分子式】 C21H35NO |
|
【MDL 编号】 MFCD00865597 |
|
【分子量】 317.51 |
|
【MOL 文件】 78613-35-1.mol |
|
【所属类别】 药物: 抗病源性微生物药: 抗真菌感染药物 |
应用领域 | |
【用途一】新型广谱抗真菌药。为吗啉生物中的第一个产品。通过抑制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的一个特殊阶段发挥作用,渗透并向指甲扩散,从而产生持久的抗真菌作用。不仅能成功地根除皮肤真菌感染,而且也能根除甲真菌感染(甲癣)。用于皮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引起的甲癣 |
制备方法 | |
【方法一】化合物(I)和2,6-二甲基吗啉在甲苯中反应,生成的产物再在钯催化下氢化,即得阿莫罗芬。 |
上下游产品信息 | |
【上游原料】2,6-二甲基吗啉-->阿莫罗芬 |
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 | |
【MSDS 信息】(+/-)-cis-2,6-Dimethyl-4-[2-methyl-3-(p-tert-pentylphenyl)propyl]morpholine(78613-35-1).msds |
常见问题列表 | |
【药理作用】阿莫洛芬(Amorolfine)是苯丙吗啉的衍生物,由罗氏公司开发,1991年上市,商品名为Leceryl,主要抑制真菌细胞膜膜成分之一-麦角固醇的合成。其作用的靶酶为固醇合成途径中的△14还原酶和△8→△7异构酶,使麦角固醇合成受阻,同时角鲨烯、ignosterol、ergosta-8,14,24(28)-trien-3β等在膜内积聚,导致膜固醇含量的改变,进而使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影响真菌代谢过程。同时阿莫洛芬还造成异常几丁质沉积导致真菌生长障碍;还抑制NADH氧化酶和琥珀细胞色素C还原酶等活性;体外研究表明它与唑类衍生物一样能够显著降低白念珠菌对人类组织细胞的粘附力。与某些唑类药物及二性霉素B等不同的是,它并不影响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活性,却增加了它的粘附能力。将中性粒细胞与阿莫洛芬共同培养时发现细胞间的杀伤力增加。 | |
【药效学研究】杀菌和抑菌活性:体内外抗菌活性研究表明其对医学上重要真菌具有显著广谱抗真菌活性,并具有杀菌、抑菌的双重活性。皮肤癣菌对其敏感性最高,酵母菌、暗色孢科、糠秕孢子菌及双相真菌也有很高的敏感性,对霉菌尤其是曲霉菌、接合菌亚纲、镰刀菌属等敏感性较低,但对汉德逊氏酵母、链格孢和帚霉等常见的霉菌性甲真菌病的病原真菌仍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其效力与酵母菌相当。 研究显示其不仅抑制真菌的生长,而且具有杀菌功能。其杀菌能力主要依赖于它的浓度和与菌接触的时间。在较长的接触时间内用较低的药物浓度同样可以达到杀菌效果。对白念珠菌,阿莫洛芬1μg/ml 48h即可达到90%的杀菌率,同样条件下,新生隐球菌所需的阿莫洛芬浓度为30μg/ml,双相真菌为1.7μg/ml,暗色孢科0.25μg/ml,皮肤癣菌为0.001μg/ml。培养24h 90%的上述真菌被杀灭,所用的阿莫洛芬浓度分别为:3μg/ml、10μg/ml、100μg/ml、3μg/ml,尤其是对皮肤癣菌。阿曼莫洛芬的杀菌活性与特比萘芬相比更具优势。 有关阿莫洛芬的药理作用、药效学研究、合成路线是由Chemicalbook的王旭艳编辑整理。(2016-8-22) | |
【合成路线】(1)2-甲基肉桂醛与顺-2,6-二甲基吗啉缩合反应得到顺-4-(3-苯基-2-甲基丙基)-2,6-二甲基-吗啉盐酸盐; (2)顺-4-(3-苯基-2-甲基丙基)-2,6-二甲基-吗啉盐酸盐再与2-甲基-2-氯丁烷, 用酸催化,发生Heck反应,得到阿莫罗芬,具体反应过程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