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CAS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胜蓝动态>常用CAS信息
全部 36002 常用CAS信息 32273 危险化学品 3727

72-19-5

时间:2020-08-08   访问量:1051
基本信息
【中文】

L-苏氨酸
【英文名称】

2-AMINO-3-HYDROXYBUTANOIC ACID
2-AMINO-3-HYDROXYBUTYRIC ACID
(2S,3R)-(-)-2-AMINO-3-HYDROXYBUTYRATE
(2S,3R)-2-AMINO-3-HYDROXYBUTYRIC ACID
(2S,3R)-(-)-THREONINE
H-L-THR-OH
H-THR-OH
H-THR-OH-THREONINE
L-2-AMINO-3-HYDROXYBUTANOIC ACID
L-2-AMINO-3-HYDROXYBUTYRIC ACID
L-A-AMINO-B-HYDROXYBUTYRIC ACID
L-THR
L(-)-THREONINE
L-THREONINE
RARECHEM AB PP 1459
THR
THREONINE
THREONINE, L-
(s)-threonine
Butanoic acid, 2-amino-3-hydroxy-, [R-(R*,S*)]-
【CAS】

72-19-5
【中文名称】

(2S,3R)-2-氨基-3-羟基丁酸
L-苏氨酸
L-羟基丁氨酸
α-氨基-β-羟基丁酸
L-α-氨基-β-羟基丁酸
L-异赤丝藻氨基酸
2S,3R)-2-氨基-3-羟基丁酸
丁羟氨酸
苏氨酸
L-苏氨酸(试剂)
Α-氨基-Β-羟基丁酸
L-异赤丝藻氨基酸。 L-THR
L-苏氨酸, 98+%
【EINECS 编号】

200-774-1
【分子式】

C4H9NO3
【MDL 编号】

MFCD00064270
【分子量】

119.12
【MOL 文件】

72-19-5.mol
【所属类别二】

食品添加剂: 营养强化剂(营养增补: 氨基酸
【所属类别三】

生物化学品: 生化试剂: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所属类别一】

生物化学品: 氨基酸类: 中性氨基酸
物理化学性质
【外观性状】白色斜方晶系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甜
【熔点 】256 °C (dec.)(lit.)
【比旋光度 】-28.4 º (c=6, H2O)
【折射率 】-28 ° (C=6, H2O)
【储存条件 】Store at RT.
【溶解度 】H2O: 50 mg/mL
【form 】powder
【水溶解性 】90 g/L (20 ºC)
【Merck 】14,9380
【BRN 】1721646
应用领域
【用途一】苏氨酸是一种重要的营养强化剂,可以强化谷物、糕点、乳制品,和色氨酸一样有恢复人体疲劳,促进生长发育的效果。医药上,由于苏氨酸的结构中含有羟基,对人体皮肤具有持水作用,与寡糖链结合,对保护细胞膜起重要作用,在体内能促进磷脂合成和脂肪酸氧化。
【用途二】用于生化研究,医药上作为氨基酸类营养药,主要用于治疗贫血症。
【用途三】氨基酸类药。 主要用于氨基酸输液、综合氨基酸制剂、食品营养强化剂。 如缺乏苏氨酸会引起食欲不振, 体重减轻, 脂肪肝,睾丸萎缩, 脑垂体前叶细胞染色性变化及影响骨骼发育。 不良反应禁忌:成人一次滴注22.5g时,可引起发烧、头痛等不良反应。
【用途四】营养增补剂。谷类蛋白质除需补充L-赖氨酸外,其次即为L-苏氨酸。这是由于L-苏氨酸的含量虽较多,但在蛋白质中苏氨酸与肽的结合很难水解,不易消化吸收所致。亦用于配制氨基酸输液和综合氨基酸制剂。
【用途五】人体必须氨基酸之一,可用于改善营养、提高体质。
【用途六】生化研究。制备组织培养基。
【参考质量标准二】 ▼ ▲ 原料药 中国药典2000年版277页 指标名称 指标 指标名称 指标 C4H9NO3 含量/% ≥98.5/其他氨基酸/无 比旋度(3g/50ml H2O)/干燥失重/% ≤0.2 -26.0°--29.0° 炽灼残渣 %≤0.1 溶液颜色、澄清度 无色澄清 重金属 ≤百万分之二十 氯化物/% ≤0.02/铁盐/% ≤0.003 硫酸物/% ≤0.03/砷盐≤百万分之五 按盐/% ≤0.02
【参考质量标准三】纸层析合格;比旋光度[α]25D-27°--29°(0.5-2.0 mg/ml,H2O);氯化物(以Cl计)含量小于0.02%,硫酸盐(以SO2-4计)含量小于0.02%,氨含量小于0.02%,重金属(以Pb计)含量小于0.001%;标准品高效液相色谱试验呈单峰。
【参考质量标准一】FCC,1996 ▼ ▲ 含量(以干基计) 98.5~101.5 重金属(以Pb计,GT-16-2) ≤0.002% 铅(GT-18) ≤10mg/kg 干燥失重(105℃,3h) ≤0.2% 灼烧残渣(GT-27) ≤0.1% 比旋光度[α] D 20(干燥试样6g/100ml ) -26.5°~-29.0° [α] D 25 -25.8°~-28.8°
安全数据
【危险品标志 】Xi
【安全说明 】S24/25
【WGK Germany 】3
【RTECS 】XO8590000
【Hazard Note 】Irritant
【海关编码】29225000
制备方法
【方法一】以DL-苏氨酸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与氯乙酰氯反应,减压浓缩后用丙酮萃取,最后由酰化酶I拆分得产品。
【方法二】由苏氨酸含量高的天然蛋白质(丝胶蛋白、酪蛋白、丝心蛋白等)经水解,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精制而得。由甘氨酸铜与乙醛反应制取DL-苏氨酸(参见“DL-苏氨酸”),在所得DL-苏氨酸溶液内接种L-型晶体,使仅对L-进行旋光拆开而得L-氨酸。
【方法三】方法一、直接发酵法以葡萄糖为原料, 选育营养缺陷型兼结构类似物合成中的反馈抑制与阻遏, 达到L-苏氨酸产酸率为18g/L, 谷氨酸棒状杆菌, 产酸率为14g/L, 黏质赛杆菌率14g/L。葡萄糖[黄色短杆菌、谷氨酸棒杆菌、黏质赛杆菌等] →L-苏氨酸 方法二、化学合成法因化学合成所得的苏氨酸为4种光学异构体的混合物, 即DL-苏氨酸。 其中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为L型苏氨酸,故需将苏体从别体中分离出来, 再进一步进行光学异构体拆分, 以得L-苏氨酸。 用甘氨酸铜在碱性条件下与乙醛作用, 发生类似的羟醛缩合反应, 合成苏氨酸铜的苏体和别体两种混合物, 根据其稳定性和溶解度的不同, 经脱铜可分离出苏体DL-苏氨酸, 最后拆分得L-苏氨酸。 现将小试合成和放大的生产工艺分别介绍如下。 小试合成工艺 甘氨酸制备 将一氯乙酸189g (2mol)、甲醛溶液2100ml (3.3mol), 混合后冷却至10℃以下,滴加浓氨水750ml (10mol), 控制滴加速度使温度不超过10℃。 加完氨水后保温30℃, 4h。 减压浓缩至300-400ml, 有结晶析出。 经洗涤、干燥得甘氨酸粗品, 在将甘氨酸粗品加入约1.5-2倍量的水, 加热使其全溶, 加活性炭1%脱色; 过滤取滤液, 再加入2-2.5倍体积的甲醇, 置于冰箱中过夜, 过滤取结晶, 得甘氨酸精品。收率约60%-68%。 甘氨酸铜的制备 取甘氨酸100g, 加水7L, 加热60℃使其全溶。 然后缓慢加入碱式碳酸铜80g, 于60℃下保温1h。 趁热过滤除去未反应的碱式碳酸铜。收集滤液让其自然冷却, 析出蓝色针状结晶体(含1分子结晶水), 过滤取结晶,经洗涤、60℃干燥, 得甘氨酸铜, 收率95%-98%。 苏氨酸铜的制备 取甘氨酸铜52.5g, 加入425ml甲醇搅拌使溶,然后于10℃以下加入乙醇80ml, 待温度不再上升, 再加入5g氢氧化钠预先溶解于90ml的甲醇溶液, 60℃保温反应1h。 趁热滤去不溶物,收集滤液加入冰醋酸5.5ml, 减压回收甲醇至干, 再加75ml甲醇搅拌分散后冷却过夜。过滤收集结晶, 经洗涤、干燥得苏体和别体苏氨酸铜的混合物, 收率68%-74%。 脱铜、精制 取上述苏氨酸铜427g, 加入10%氢氧化氨溶液6L, 使其全部溶解, 过滤收集滤液, 上732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 用2mol/L氨水和水洗涤, 直至洗脱液对茚三酮不显色为止。 合并洗脱液, 薄膜浓缩至1.5L, 再加3L乙醇使其析出结晶, 置于冰箱过夜, 过滤取结晶,得DL-苏氨酸粗品。 收率62%-73.8%。 取DL-苏氨酸粗品42g, 加126ml水加热使全溶, 脱色过滤取滤液, 加入252ml乙醇, 冷却过夜, 过滤取结晶得精制DL-苏氨酸。 收率87%-91.3%。 拆分、精制 将精制的DL-苏氨酸810g、DL-苏氨酸90g、水2.88L混合, 缓缓搅拌(约50r/min),并加热至95℃以上使其全部溶解。 再降温至40℃, 并加入DL-苏氨酸总投料量的10%的D-苏氨酸作品种, 缓慢冷却至30℃ (平均每15min降1℃),析出结晶D-苏氨酸, 过滤取结晶, 并与80℃干燥, 得D-苏氨酸。 收集滤液, 投入与拆分出的D-苏氨酸等量的DL-苏氨酸(约150-170g),保持总体积不变, 同拆分D-苏氨酸同样的操作(但降低温度至40℃时,加入的晶种为L-苏氨酸),得L-苏氨酸。 如此反复操作, 即可将D-苏氨酸和L-苏氨酸拆分开。合并相应的D-苏氨酸粗品和L-苏氨酸粗品, 分别进行精制, 即重结晶。 分别取D和L-型苏氨酸, 分别加水4倍, 加热90℃至全溶, 1%活性炭脱色, 趁热过滤收集滤液, 分别加入2倍体积的乙醇静置冷却, 不时搅拌, 析出结晶, 得D-苏氨酸和L-苏氨酸精品, 收率87.3%-91.6%。 L-苏氨酸的含量在95%以上, [α]20D-26°--29°, 纸层析呈现一个斑点。放大的生产工艺以甘氨酸为原料, 先与碱式碳酸铜反应生成甘氨酸铜, 此时其α-H具有活性, 在碱性条件下甘氨酸铜与乙醛作用可发生类似的交叉醇醛缩合反应, 而生成DL-苏氨酸铜(包含有苏体和赤体), 然后经离子交换、脱铜分离出苏体DL-苏氨酸, 最后采用诱导结晶法将D-苏氨酸和L-苏氨酸拆分。 其反应如下: 甘氨酸铜的制备 在500L反应罐中, 投入50kg甘氨酸, 加入350L水,40kg碱式硫酸铜保温60℃ 1h, 过滤弃去未反应的铜盐, 收集滤液, 静置冷却过夜, 过滤取结晶, 60℃烘干, 得蓝色甘氨酸铜。苏氨酸铜的制备 在1000L反应罐中, 投入75kg 甘氨酸铜, 再加入甲醇600L, 搅拌使其溶解,再加120L乙醛、90L5%KOH甲醇溶液, 搅拌保持60℃1h 后, 滤取不溶物, 滤液加5.5L冰醋酸, 减压回收甲醇至干, 加75L水搅拌分散后于5℃静置过夜, 过滤取结晶, 洗涤、抽干得苏体和别体混合苏氨酸铜。离子交换、脱铜分离得DL-苏氨酸 将上述苏氨酸铜40kg、10%氨水1000L分别投入到2000L的反应罐中, 搅拌使其溶解, 过滤取滤液上732阳离子交换柱中(400mm×200mm), 再先后用2mol/L氨水和去离子水洗涤。 合并洗脱液, 薄膜浓缩至150L, 加入300L乙醇, 搅拌, 冷却至5℃结晶过夜。 过滤取结晶, 80℃干燥得DL-苏氨酸粗品。 浓缩、精制 取40kg DL-苏氨酸粗品投入500L反应罐中,
上下游产品信息
【上游原料】甲醛-->氯乙酰氯-->D-无水葡萄糖-->蛋白质-->酪蛋白-->DL-苏氨酸-->酰化氨基酸水解酶-->甘氨酸铜-->丝胶蛋白-->丝心蛋白
【下游产品】杂氮双环磷酸酯-->DL-苏氨酸-->盐酸赖氨酸-->氨曲南-->D-别苏氨酸-->N-叔丁氧羰基-O-苄基-L-苏氨酸
© 2012. 山东胜蓝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胜蓝® SAMELABS®是山东胜蓝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未经许可严禁使用。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423号


鲁ICP备20029643号-3
Chemical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