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
【中文】 氮丙啶 |
|
【英文名称】 AZIRIDINE Dimethyleneimine ETHYLENEIMINE ETHYLENIMINE 1H-Azirine, dihydro- Aethylenimin Aminoethylene Azacyclopropane Aziran Azirane Aziridin aziridine(ethyleneimine) dihydro-1h-azirin Dihydro-1H-azirine Dihydroazirene dihydroazirine Dimethylenimine EI ENT-50324 Ethirydine |
|
【CAS】 151-56-4 |
|
【中文名称】 次乙亚胺 氮丙啶 氮丙环 乙撑亚胺 1-氮杂环丙烷 吖丙啶 氮三环 环乙胺 乙烯亚胺 氮杂环丙烷 乙烯亚胺(单体) 二甲亚胺 吖【口+元】 吖環丙烷 氮【口+元】 伸乙亞胺 二亞甲亞胺 吖丙烷 丫丙啶 乙烯基亚胺 |
|
【EINECS 编号】 205-793-9 |
|
【分子式】 C2H5N |
|
【MDL 编号】 MFCD00039669 |
|
【分子量】 43.07 |
|
【MOL 文件】 151-56-4.mol |
|
【所属类别】 农药中间体: 杀虫剂中间体: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
物理化学性质 | |
【外观性质】无色油状液体, 有刺激性氨味。 | |
【溶解性】与水混溶,可混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 |
【熔点 】-78°C | |
【沸点 】56°C | |
【密度 】0,83 g/cm3 | |
【闪点 】-11°C | |
【水溶解性 】miscible |
应用领域 | |
【用途一】环乙胺又名吖丙啶、氮丙啶、乙烯亚胺,是制备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双氧威的中间体,在农药和医药合成中,环乙胺是很有用的氨乙基化剂。 | |
【用途二】乙烯亚胺是精细化学品的中间体。乙烯亚胺与硫氯化磷缩合可得噻替派,乙烯亚胺先与四氯苯醌再与甲氧基乙醇钾两次缩合制得亚胺醌。噻替派和亚胺醌都是抗恶性肿瘤药。 |
安全数据 | |
【危险品标志 】F;T,T,F,N,T+ | |
【危险类别码 】R11-R26/27/28-R34-R45-R46-R51/53 | |
【安全说明 】S45-S53-S61 | |
【危险品运输编号 】1185 | |
【危险等级】6.1(a) | |
【包装类别】I |
制备方法 | |
【方法一】环乙胺的制备方法主要有4种。硫酸酯化法先由乙醇胺与硫酸酯化,再用氢氧化钠环化而得。NH2CH2CH2OH+H2SO4→NH2CH2CH2OSO3H将30kg乙醇胺(100%)和25kg水加入反应锅内,在搅拌下缓缓滴入50kg 98%的硫酸,温度控制在10~30℃;加毕,保温搅拌0.5h,然后加热至50℃,减压脱水,在7.99kPa、148℃、反应物呈白色结晶时结束。也可脱水至微有结晶析出,冷却结晶,过滤,用少量水洗,过滤,干燥,制得氨乙醇硫酸氢酯。将氨乙醇硫酸氢酯投入200kg 3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升温至100℃,蒸出环乙胺和水,得馏出液125kg(含量9%~10%)。另一种操作方法是,馏出液在冰浴中冷却,加固体氢氧化钠脱水,静置分层;取油层再用氢氧化钾脱水,精馏,收集55~75℃馏分,得环乙胺,以乙醇胺计,收率45%。二氯乙烷法在氯化氢受体或助催化剂存在下与氨作用而得。上述反应在氧化钙存在下进行,反应温度为100℃,收率约60%。此法是新发展的方法,收率高于乙醇胺气相脱水法。2-氯乙胺法2-氯乙胺或其盐酸盐在60~70℃下与氢氧化钠(30%水溶液)反应而得。乙醇胺气相脱水法在高温和气相条件下经催化脱水而得。以乙醇胺为原料气相脱水制备环乙胺是最简单的方法,但由于转化率和选择性尚不够理想,还未实现工业化。 | |
【方法二】(1)由乙醇胺与硫酸酯化,再用氢氧化钠环化而得。将乙醇胺和水加入反应锅,逐渐滴加98%硫酸,温度控制在10-30℃,加毕保温搅拌30min,然后升温至50℃,进行真空脱水,在180℃待反应物呈白色结晶时反应结束。将此酯化物用30%氢氧化钠进行苛化,在100℃蒸出氮丙啶即得成品。(2)2-氯乙胺法:2-氯乙胺或其盐酸盐与30%氢氧化钠水溶液在60-70℃反应,反应产物在35℃蒸馏,馏出氮丙啶水溶液,含氮丙啶71.6%。(3)二氯乙烷法:以二氯乙烷为原料,在HCl受体或助催化剂存在下与氨作用而得。(4)气相脱水法:由一乙醇在高温和气相条件下一步催化脱水得:(5)环氧乙烷法: |
上下游产品信息 | |
【上游原料】乙醇胺-->氧化钙-->二氯乙烷-->硫酸酯-->固体氢氧化钠-->Esterified product-->2-氨基乙基硫酸氢钠 | |
【下游产品】柔软剂 VS-->巯基乙胺-->脑二磷胆碱-->乙胺硫脲-->聚乙烯亚胺-->1-羟乙基氮丙啶-->卡莫司汀-->三亚乙基硫代磷酰胺-->氯代乙氨基甲酸乙酯-->卡波醌 |